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洪寿吴越至宋初 944 — 102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4—1022 俗姓曹
吴越至宋初时禅僧
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及冠出家,从天龙朗智落发。
后嗣天台国师德韶
归住大慈山。
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出住杭州兴教寺
天圣广灯录》卷二七有传,并录其在吴越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洪寿九四四~一○二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曹
杭州兴教寺,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真宗乾兴元年卒,年七十九(《天圣广灯录》卷二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本先吴越至宋初 ? — 100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1008 俗姓郑温州(今属浙江)人。
五代吴越至宋初时禅僧
天台德韶
后住温州瑞鹿寺。
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并录存本先入宋前诗偈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本先
~一○○八),俗姓郑永嘉(今属浙江)人。
为青原下十世。
幼出家集庆院,年二十五,师事天台国清寺韶国师凡十年。
后居永嘉瑞鹿寺逾三十年。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卒。
有《竹林集》十卷,已佚。
五灯会元》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今录颂三首。
祖师名本先
生郑氏
温州永嘉人也。
儿稚不甘处俗。
去依集庆院沙门某。
年二十五。
沙弥
天台国清寺
受满分戒。
即造韶国师。
服勤十年。
住瑞鹿寺。
足不历城邑
手不度财帛。
不设卧具。
不衣茧丝。
卯斋终日。
宴坐申旦。
诲诱门弟子。
踰三十年。
其志弥厉。
谓众曰。
吾初见天台
言下便荐。
然千日之内。
四威仪之中。
似物碍膺。
如雠同处。
一日忽然猛省。
譬如洗面摸著鼻孔。
作偈三首曰。
非风幡动仁心动。
自古相传直至今。
今后水云人欲晓。
祖师真是好知音。
又曰。
若是见色便见心。
人来问著方难答。
若求道理说多般。
辜负平生三事衲。
又曰。
旷大劫来只如是。
如是同天亦同地。
同地同天作么形。
作么形兮无不是。
乃又曰。
华严称。
佛身充满于法界。
是真个也无。
且如佛身。
既已充满法界。
菩萨界。
缘觉声闻界。
人天修罗界。
饿鬼畜生地狱界。
应无处蹲。
如是理论。
太煞聱讹。
寻常说。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且道即今五根。
所对六境。
与汝是同耶是别耶。
同则何不作一块。
别则如何说唯是一心。
大须著精彩。
佛法不是等闲。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
谓门弟子如昼曰。
为我造个卵塔。
塔成我行矣。
八月望日毕工。
远近道俗造山。
唯恐其后。
是日如平居。
至午时
安坐方丈。
手结宝印。
谓如昼曰。
古人曰。
骑虎头撩虎尾。
中央事作么生。
如昼曰。
也祇是如昼。
曰。
汝问我。
如昼乃问。
骑虎头撩虎尾。
中央事作么生。
曰我也弄不出。
于是奄然开一目。
微视而寂。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有二
长吏以其事闻。
有诏本州常加检视。
如昼乃奉其平生所著。
竹林集十卷。
诗辞千馀首。
诣阙上进。
诏藏秘阁
如昼特赐紫衣。
赞曰。
传。
校传灯语句。
详略少异耳。
夫自心非外有。
妄尽而自返。
则于生死之际。
超然自得如此。
然余每怪。
前圣平日机辩。
皆不可犯。
至临终之日。
皆弭光泯气。
洞山曰。
吾闲名已谢。
临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藏。
向这瞎驴边灭。
又曰。
我也弄不出。
呜呼其有旨要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本先姓郑氏温州永嘉人也。
从州之集庆院出家,年二十五为沙弥,始诣天台国清寺,受满分戒,因侍韶国师,服勤十年,韶初导以“非风幡动,仁者心动”语,即时悟解,乃述颂三首,见色见心,自己了明,身心安乐,物不碍膺。
及居瑞鹿,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货,不设卧具,不衣茧丝,卯时一食,宴坐申旦,诲教徒子,昕夕恳至,踰三十载,其志弥厉。
宋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谓弟子如书曰:为我造塔,塔成我行矣。
中秋塔成,翌日参问如常,至午坐方丈,手结宝印,开一目微视,奄然而寂。
书奏其所著《竹林集》十卷诣阙上进,诏藏袐阁,如书赐紫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勤北宋
全宋诗
释智勤,住台州紫凝普闻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淳化初年卒。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小寿北宋
小寿禅师
不知何许人谁氏子也。
以同时有永明寿
故称小寿以别之
寿
天台韶国师真子。
师闻堕薪而悟。
作偈曰。
扑落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国师颔之。
及开法。
衲子争师尊之。
天禧中
御史中丞王公随
出镇钱塘
往候师至湖上。
去驺从。
独步登寝室。
师方负暄毳衣自若。
忽见之问曰。
官人何姓。
王公曰。
姓王。
即拜之。
师推蒲团藉地坐。
语笑终日而去。
门人让之曰。
彼王臣来。
奈何不为礼。
此一众所系。
非细事也。
师唯唯。
他日王公复至。
众横撞大钟。
倾寺出迎。
而师前趋立于松下。
王公望见。
出舆握其手曰。
何不如前日相见。
而遽为此礼数耶。
师顾左右。
且行且言曰。
中丞即得。
知事嗔何。
其天资粹美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志逢五代至宋初 909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
杭州馀杭人
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
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
后周世宗显德间杭州五云山
钱俶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
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
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
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
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
卒谥普觉
师名志逢
馀杭人氏。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
通贯三学
晋天福中
天台韶国师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宴坐。
倏有神人跪膝于前。
师问为谁。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虑宿愆未殄。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罪。
唯小过耳。
师曰。
何也。
曰。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常辄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悉饮之。
吴越王闻其名。
赐召紫衣。
普觉号。
命住功臣山。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扬宗要。
为开山始祖。
四年
以老固辞。
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
出入𢹂大扇
乞钱买肉饲虎。
虎每迎之。
载以还山。
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志逢
馀杭人也。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朗瞻院。
通贯三学
尝梦升须弥山。
睹三佛列坐。
释迦次弥勒。
皆礼其足。
惟不识第三佛。
但仰视而已。
释迦示之曰。
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
师方作礼。
觉后因阅大藏经。
乃符所梦。
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
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
倏有一神人。
跪膝于前。
师问。
汝其谁乎。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患有夙愆未珍。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愆。
唯一小过耳。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尝倾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
积久因致脾疾。
十年始愈。
吴越国王
向师道风。
召赐紫衣师号。
命住功臣院。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师为开山。
举扬宗要。
开宝四年
师固辞解院。
愿栖老林泉。
大将凌超。
五云山创院。
奉师为终老之所。
五云多虎。
师每𢹂大扇乞钱。
买肉饲虎。
虎辄驯伏。
日暮还山。
虎迎之。
骑以归。
世称伏虎禅师
一号大扇和尚
雍熙二年示寂。
寿七十七。
塔曰宝峰常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师蕴北宋初 ? — 9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金华人
少与国师韶公游。
性滑稽好嘲弄。
轻薄者。
多狎侮之。
殊不为贤士大夫所赏识。
国师亲厚如常。
每谓人曰。
吾与处。
虽最久然终莫窥其涯涘可怪也。
开宝六年七月
无疾而逝。
如入禅定。
二七日支体不萎仆。
阇维获舍利。
舌根明润特异。
众疑之。
益以薪炭更煅炼。
愈坚好。
平生密行力也。
尝使僧为忏悔文。
自言诵经持祝。
动至数百藏。
始犹未之信。
自今观之第弗诬。
天台山般若寺其畴昔。
且愿投身宴坐峰石梁下。
则其志之刚果可见矣。
后结小塔。
葬舌其中。
而脩善者知所劝。
或谓未尝以姓氏齿腊语人
至是而占其貌。
可八十馀。
释师蕴
金华人也。
厥性真率不好封植。
遇事属情有多讦直。
梁龙德中德韶禅师结侣遐征。
游访名师胜境。
至于北代清凉山冥心巡礼。
后登苍梧野陟祝融峰
师或随或否。
回于浙来还栖息师法会。
其为人也稠人广众往往滑稽。
有好戏噱者则狎之胶漆如也。
故高达之者置之于度外矣。
师默而识之。
谓人曰。
蕴公痴狂吾不测其边际焉。
因有疾求僧作忏悔文。
诵经及密咒。
各论几百藏为度。
方知其密持之不懈。
尝谓道友曰。
吾生无益于人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梁下。
所愿早预贤圣之俦也。
其道友多沮其计。
开宝六年七月内无疾坐终。
如入禅定。
时炎蒸停尸二七日
身无欹侧窍无气秽。
及迁神座就寺之东隅阇维。
煨烬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坏。
灰寒拾之如红芙蕖色。
柔软可怜。
或曰。
伊僧别无奇异。
此物偶存。
乃重燔爇其舌。
随同火色。
迟久还如莲叶。
遂议结小塔于寺中缄藏。
后有不信者。
重烧锻凡数十过矣。
蕴生不言姓氏年齿
人以貌取之。
则年八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永安北宋 911 — 97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1—974 俗姓翁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于本州出家。
后唐明宗天成中杭州,后往天台山天台德韶
出山后初住越州清泰院,后住杭州报恩院。
署正慧空禅师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永安九一一~九七四),俗姓翁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
杭州报恩寺
太祖开宝七年卒,年六十四。
宋高僧》卷二八有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翁氏
温州永嘉人
少闻同郡汇征大师乐安孙合相往来。
因投之出家。
性高伉。
每事之者。
多以不去而曲尽无所忤。
侪类叹以为难及。
唐天成间
随侍至钱唐
俄遁之隐僻。
行头陀法。
既又入
参扣禅指。
然皆以盗贼扰攘。
道路梗涩而止。
乃依国师韶公于天台
尽遣群滞。
寻归省。
咄之曰。
弃背孝养。
罪何容贷。
今幸来归。
还有裨补前咎计否。
跪而对曰。
从来无事用以塞责。
首肯之。
吴越国王钱氏。
召居报恩寺
并署禅师号。
华严李论于经。
而募人彫板。
得檀施。
皆培植二田。
略无储畜。
实纳子之脩洁者也。
开宝七年终。
春秋六十四。
法腊四十四。
阇维舌根累煅不坏。
释水
姓翁氏
温州永嘉人也。
少岁淳厚黄中通理
遇同郡汇征大师凤鸣越峤玉莹蓝田穫落文心沈潜学奥。
以其出乐安孙合拾遗之门也。
而有慕上之心。
往拜而乞度。
性高岸而寡合。
事之也曲从若环。
盖哀其幼知择师耳。
天成中随侍出杭。
俄有从十二头陀之意。
潜逃欲登闽岭参问禅宗。
属封彊艰棘。
却回结庵于天台
后遇韶禅师法集顿遣群疑。
重来礼
咄之曰。
弃背孝养。
尔自速辜。
遗行于斯。
还有裨补前咎计否。
跪对曰。
从来无事请用塞责。
肯颔之。
汉南国王钱氏召居报恩寺
署号禅师焉。
乃以华严李论为会要。
因将经。
募人雕板印而施行。
每有檀施罕闻储畜。
回舍二田矣。
开宝甲戌岁终而焚之。
其舌存焉。
累投火锻色虽同乎炽炭。
寒则柔弱。
今藏普贤道场中。
春秋六十四。
法腊四十四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晓荣北宋 920 — 990
全宋诗
释晓荣九二○~九九○),俗姓邓温州(今属浙江)人。
初住杭州富阳净福院,后住龙册寺。
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淳化元年卒,年七十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六)。
今录偈二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文辇北宋初 ? — 9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永嘉平阳人
幼趋金华受业。
从薙落。
既圆具。
即杖策缙云
见明招。
得心法。
后造天台韶公室中卒。
随侍三十载。
不少懈。
而尽其底蕴乃已。
又揽藏经三过以印之。
太平兴国三年
忽积薪自焚。
且曰。
吾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
烟𦦨五色旋转。
观者赞叹嗟悼相杂。
俄获舍利于灰烬间。
莫可计。
时春秋八十四矣。
释文辇
永嘉郡平阳人也。
邂逅求师受业于金华
纳具足律仪毕翘勤笃励。
三乘之学一皆染渐。
因往缙云昭禅师法会。
不事繁云。
扬眴之间决了无滞。
末遇天台山德韶禅翁宗一大师之道。
复谛受无疑。
不为异缘牵转。
故三十载随师听其进否。
尝谓人曰。
悟入之缘犹蠖屈之于叶也。
食黄则身黄。
食苍则身苍。
其屈伸之状无变。
吾初见明昭乃若是。
今学玄沙又如是。
此所谓殊涂而同归。
今更取佛言为定量之。
乃览大藏经三周遍。
自是已来逍遥无滞。
太平兴国三年
忽自操其斧。
言伐其檀。
巧结玲珑重攒。
若题凑焉。
号曰浮图。
中开户入内趺坐。
自持火炬。
誓之曰。
以此残喘焚之供养十方佛诸圣贤。
言讫发焰亘空。
其烟五色旋转氤氲。
犹闻诵经之声。
须臾始绝观者号哭。
灰寒收舍利不知颗数。
春秋八十四。
尝谓善建寺僧说。
吾死已无占伽蓝可食之地。
弗如自焚供养。
望诸贤此时聚柴𧂐下念佛助我往生。
只此相烦耳。
善建寺中累石为小塔焉。
系曰。
小乘教以自杀犯重戒前诸方便罪。
是以无敢操炬就燎者。
然自杀二例。
一畏杀。
须结吉。
二愿往生。
强猛之心命终身往。
吉可能作碍邪。
复次大心一发百年闇室一灯能破。
何罪之有。
是故行人无以小道而拘大根者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羲寂唐末宋初 919 — 9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
僧。
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
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
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
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
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
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
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
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问其义。
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引弟子。
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思鸠集也。
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从山入州治寺。
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澄彧
曰宝翔。
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遇安北宋 924 — 995
全宋诗
释遇安九二四~九九五),福州(今属福建)人。
温州瑞鹿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新续高僧传》卷三。
今录诗二首。
前是。
有破句读楞严得悟。
遇安者。
福州人
居瑞鹿上方。
道德著闻。
颇为一方宗仰。
其死生之际。
脱然自在。
与师若出一手。
一日将示灭。
唤弟子蕴仁侍立。
停棺于侧。
说偈曰。
不是岭头携得去。
岂从鸡足付将来。
逐自入棺。
详整顿。
蕴仁阖钉。
经三日。
门人起棺。
见师右胁而卧。
众哀恸。
师遂起。
如梦醒状。
命挝鼓。
升堂说法。
诃责垂戒曰。
此度更起吾棺。
非吾徒也。
言讫复入棺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遇安者,福州人也,其姓字不详。
初出家时习天台教。
一日读《首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忽焉有省,谓此当以“知见立”读,“知即无明本”为句,“知见无”读,“见斯即涅槃”为句。
盖以知见为入道之始,知见无为證果之终。
理想圆通,超然无碍,时称之安楞严,谓于此经别有悟处也。
已而往天台礼韶国师,韶便叩曰:“闻公常课《首楞严经》,是否?
曰:“是。
”韶曰:“是则是,是则非是,更须体究始得。
曰:“道是假名,佛亦妄立,十二部教亦是接物利生,一切是妄,何以为真?
”韶云:“唯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有?
故知妄真总是虚名,二字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
”韶云:“若言何物,亦是虚妄,无相亦无,语言道断。
”安于言下大悟,乃呈偈曰:“推真真无物,穷妄妄无形。
反观真与妄,真妄亦虚名。
”遂获印可,后住锡仙岩,任卓庵于大罗之垠坑,所谓白云庵也。
相传居此山,每骑虎出入,至溪畔且属之曰:“女且隐伏,以俟我归。
”或饷之以食,跨而登山,由是风闻四方,从者如归。
尝有仙子三人,同来访曰:“闻师宣扬正法眼藏,度脱迷流,远来造请,愿示津梁。
云:“有道不离寸步,便到家乡,早已涉程途了也。
”仙子三人,从兹领悟,欣然谢,退于岩际,牵臂入,隐而不见。
宋至道元年春,将示疾,呼嗣法蕴仁示之偈曰:“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栽。
”付已,沐浴更衣,令舁棺至室,良久自入棺。
三日,门人启棺视之,见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哀恸,乃再起,诃责垂诫,且云:“梦幻俱空,空所何有?
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弟子。
”言讫,入棺长往。
安生于后唐庄宗甲申八月十三日,寂于宋至道元年乙未三月三日,世寿七十有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遇安北宋 ? — 992
全宋诗
释遇安
~九九二),俗姓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祖乾德中杭州北关倾心院,开宝七年(九七四)入居光庆寺,号善智禅师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赐紫号朗智大师
淳化三年卒。
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咸淳临安》卷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